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热情持续高涨。据数据统计,截至2月5日,已有超400家上市公司实施了回购,回购金额合计达到132.98亿元。这一数据不仅显示了上市公司对自身价值的认可,也体现了在市场波动中,上市公司通过回购股份来稳定股价、提升投资者信心的决心。
记者梳理发现,在年内新增的55家上市公司披露的56单回购计划中,拟回购金额上限合计达到91.16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接近一半的回购计划获得了金融机构股票回购专项贷款资金的支持。这一现象表明,在政策鼓励和金融支持下,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动力和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电子等三行业回购金额较高
从去年以来,监管部门就发布了多项政策鼓励引导上市公司进行股份回购。例如,去年11月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明确要求上市公司通过股份回购、现金分红、并购重组等方式,推动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合理反映上市公司质量。近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更是发文表示,要全面落实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加大上市公司分红、回购激励约束,倡导注销式回购。
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积极性显著提高。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上市公司实施回购的金额达到了1476亿元,创下了历史新高。而2025年以来,这一趋势继续延续。截至2月5日,已有超400家上市公司实施了回购,其中有27家回购金额均超过1亿元。
从行业来看,电子、医药生物、基础化工行业成为了回购金额较高的三个行业,分别为15.35亿元、14.75亿元和10.10亿元。中央财经大学资本市场监管与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晓表示,这背后可能有两方面驱动因素:一方面在于行业周期性调整与估值修复。比如,受全球半导体周期波动、技术迭代的影响,电子行业部分公司可能因短期业绩承压导致股价被低估,回购旨在传递管理层对技术竞争力的信心;另一方面在于现金流充裕与资本结构优化。电子和医药行业头部公司通常具备较高的毛利率和稳定的现金流,在缺乏高回报投资项目时,回购成为优化ROE(净资产收益率)和提升股东回报的直接手段。同时,回购股份可能用于员工持股计划,绑定核心人才。
回购注销提高股东回报
在年内新增的56单回购计划中,有39单回购金额上限超1亿元(含)。其中,复星医药(600196)、中恒集团(600252)、上海莱士(002252)、顺发恒业(000631)等4家公司回购金额上限超过5亿元(含)。这些大规模的回购计划不仅显示了上市公司的实力,也体现了其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回购注销可以增厚每股收益,进一步提高股东回报。在上述56单回购计划中,有6单明确回购股份全部用于注销并减少公司注册资本。以中恒集团为例,该公司1月24日发布2025年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方案的公告,拟以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A股)股票,并将回购的股份全部用于注销并减少公司注册资本。回购金额不低于3亿元(含)且不超过5亿元(含)。
众合科技(000925)在年内也发布了2单回购计划,一单用于注销,一单用于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或员工持股计划。2单回购计划合计金额上限为1亿元,资金来源均为公司自有资金及股票回购专项贷款资金。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注销式回购能够提升每股收益,优化股权结构,并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促使股价更好地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
回购专项贷款带动效应显现
股票回购专项贷款的出现,无疑为上市公司回购股份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来源,降低了回购成本。这一政策受到了市场的热烈欢迎,带动效应也逐步显现。今年1月份,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要推动上市公司加大股份回购增持再贷款工具的运用。
年内新增的56单回购计划中,有26单回购资金来源涉及股票回购专项贷款资金,占比达到46.43%。以顺发恒业为例,该公司公告称,将以集中竞价交易的方式回购公司部分A股股份,回购金额不低于2.5亿元(含)且不超过5亿元(含)。回购资金来源为公司自有资金及股票回购专项贷款资金。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分行承诺将为公司提供不超过4.5亿元的股票回购贷款,贷款期限3年。
中信建投(601066)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表示,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工具有助于上市公司积极进行市值管理,优化资本结构,促进市场交易的活跃。通过这一工具,上市公司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资金进行回购操作,从而在维护股价稳定、提升投资者信心的同时,也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热情持续高涨,不仅体现了其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和对未来发展的信心配资专业门户,也反映了在政策鼓励和金融支持下,上市公司在市值管理、资本结构优化等方面的积极作为。未来,随着更多政策的出台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规模有望继续保持稳步增长。